妙手醫生
作者:夏雪培 北京市海淀醫院
病毒性心肌炎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局限性或彌散性心肌炎性病變,其臨床表現差別很大,輕者可無癥狀,重者可致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猝死。西醫治療該疾病主要以休息、支持治療和對癥處理為主,無針對性治療措施。中醫藥臨床干預在改善臨 床癥狀、延緩疾病進展、提高生存質量方面有肯定療效,但目前尚缺乏規范和指導病毒性心肌炎中醫臨床診療的標準化文件。
診斷標準參照2013年歐洲心臟病學會的《心肌炎的病因、診斷、管理和治療共識》,《路易斯湖診斷標準》以及1999年全國心肌炎心肌病學術研討會提出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診斷參考標準》。
在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病毒感染后3周內出現心臟表現,如出現不能用一般原因解釋的感染后急性胸痛、呼吸困難、嚴重乏力、胸悶、頭暈、心尖第一心音明顯減弱、舒張期奔馬律、心包摩擦音、心臟擴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綜合征等。病毒性心肌炎可分為3期。依次為①急性期,指新近發病,癥狀、體征和輔助檢查異常、多變,病程多在6個月以內;②遷延期,癥狀反復出現、遷延不愈,輔助檢查未恢復正常,病程一般在6個月以上;③慢性期,病情反復或加重,心臟進行性擴大或反復心功能不全,病程多在1年以上。病毒性心肌炎屬于中醫學“心癉”“心悸”范疇,該病的發生與先天稟賦不足、正氣虛弱、外感邪毒等因素有關。該病病位在心,涉及脾、肺、腎等臟器,病機為外感風熱、濕熱邪毒,正氣受損,是本虛標實之證。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邪毒侵心、正邪交爭的病理變化,疾病后期由于病情遷延,機體陰陽氣血虧虛,產生瘀血、痰濕等病理產物,形成虛實錯雜之證。
中醫辨證論治。急性期:熱毒侵心證臨床表現為發熱身痛,鼻塞流涕,咽癢喉痛,咳嗽咯痰或腹痛泄瀉,肌痛肢楚,繼之心悸,胸悶氣短,舌質紅,苔薄黃或膩,脈細數或結代。治法為清心解毒,宣肺寧心。陽虛氣脫證臨床表現為起病急驟,喘息心悸,倚息不得臥,口唇青紫,煩躁不安,自汗不止,四肢厥冷,舌質淡苔白,脈微欲絕。治法為回陽救逆,益氣固脫。方藥選擇參附龍牡湯加減;
遷延期或慢性期。心肺氣虛證臨床表現為氣短乏力,胸悶隱痛,自汗惡風,咳嗽,反復感冒,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無力。治法為補益心肺,固護衛氣。方藥選擇參蘇飲加減;痰濕內阻證臨床表現為胸悶憋氣,頭重目眩,脘痞納呆,口黏惡心,咯吐痰涎,苔白膩或白滑,脈滑。治法為祛濕化痰,溫通心陽。方藥選擇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溫膽湯加減;氣滯血瘀證臨床表現為心前區刺痛,痛有定處,胸悶脅脹,心煩易怒,唇色紫暗,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脈弦澀。治法為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氣陰兩虛證臨床表現為心悸,胸悶,疲乏,氣短,失眠,易驚恐,手足心熱,舌淡紅,苔薄白,脈弱或細弱或沉弱。治法為益氣養陰,安神鎮靜。方藥選擇生脈散加味;氣陰兩虛證臨床表現為心悸,胸悶,疲乏,氣短,失眠,易驚恐,手足心熱,舌淡紅,苔薄白,脈弱或細弱或沉弱。治法為益氣養陰,安神鎮靜。方藥選擇生脈散加味;陰虛火旺證臨床表現為心悸不寧,五心煩 熱,潮熱盜汗,失眠多夢,顴紅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為滋陰降火,養心安神。方藥選擇天王補心丹加減;心脾兩虛證臨床表現為心悸怔忡,肢體倦 怠,自汗短氣,面色無華,舌淡,苔薄,脈細數。治法為健脾益氣,安神定悸。方藥選擇歸脾湯加減;陰陽兩虛證臨床表現為心悸,氣短,胸悶,畏寒,乏力,腰酸,多夢,舌淡或胖,脈細無力或結代。治法為溫陽益氣,滋陰通脈。方藥選擇炙甘草湯加減;
針刺療法是中醫傳統治療方法之一,針對病毒性心肌炎遷延期或慢性期患者采用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可緩解心悸、氣短等癥狀,改善心功能和心肌酶譜指標。根據傳統針灸理論以及現代針灸研究,病毒性心肌炎針刺治療可選用內關穴。根據臨床癥狀可選擇相應配穴,心悸脈促者,可取郄門穴、厥陰俞穴、心俞穴;胸痛者,可取神門穴、膻中穴。另外,耳針療法對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失常具 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合理預防調攝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癥狀,延緩疾病進展。具體方法包括調攝精神,避免情緒波動;避免受寒,生活起居規律;勞逸結合,堅持適當活動等。在病毒性心肌炎心臟康復的全程管理過程中,推薦在藥物處方的基礎上,增加運動處方和心理處方,包括太極拳、八段錦等,可以幫助患者恢復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狀態,預防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妙手皮膚科醫患交流群
妙手醫生App
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