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醫健康
小兒積食主要表現為腹部脹滿、大便干燥或酸臭、矢氣臭穢、噯氣酸腐、肚腹脹熱。食積日久,會造成小兒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為了改善小兒積食的癥狀,必須通過食療或藥療的方法進行緩解。對于小兒積食的食療法有哪些呢,接下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小兒積食的食療法有哪些,這四種食療方法你清楚嗎?
小兒積食的食療法有哪些
一、食療方法
1、用雞內金研成粉末調在粥里或雞蛋羹里讓寶寶吃下去。雞內金就是雞胗里面的那層黃色的皮,取出來用微波爐烘干,炒焦,然后研成粉末,每天吃2~3克就可以了。
2、取干山藥片100克,大米或小黃米(粟米)100克,白糖適量。將大米淘洗干凈,與山藥片一起碾碎,入鍋,加水適量,熬成粥。
3、糖炒山楂。功能:清肺、消食。尤其是對付吃肉過多引起的積食。做法:取紅糖適量(如寶寶有發熱的癥狀,可改用白糖或冰糖),入鍋用小火炒化(為防炒焦,可加少量水),加入去核的山楂適量,再炒5~6分鐘,聞到酸甜味即可。每頓飯后讓孩子吃一點。
4.白蘿卜粥。功能:開胸順氣,健胃。對小兒消化不良,腹脹有療效。做法:白蘿卜1個,大米50克,糖適量。把白蘿卜、大米分別洗凈。蘿卜切片,先煮30分鐘,再加米同煮(不吃蘿卜者可撈出蘿卜后再加米)。煮至米爛湯稠,加紅糖適量,煮沸即可。
二、藥物療法
當寶寶因積食引起咳嗽、喉痰鳴、腹脹如鼓,不思飲食、口中有酸臭氣味時,可服用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是根據中醫對小兒食積咳嗽發病機制的認識和古醫籍治療食積咳嗽的有名方藥,并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研制而成。由山楂(炒)、檳榔、枳實、瓜蔞、枇杷葉(蜜炙)、萊菔子(炒)、葶藶子(炒)、桔梗、連翹、蟬蛻組成,具有消食導滯、清熱化痰止咳之功效,適用于小兒食積咳嗽,屬痰熱證。
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組方配伍的獨到之處在于既有消食化積之功,又有化痰止咳之效。方中重用消食化積、化痰除痞、散結消痞、寬胸散結的藥材,促進胃腸蠕動以達到消食化積的目的。輔以宣散肺氣、清肺化痰、疏表鎮咳、消腫散結的藥材使肺氣肅降功能正常,改善肺部微循環,肺氣宣通則咳嗽自愈。以上健脾消痞、清肺化痰之藥物合用,使腑氣通、氣機暢,咳嗽、食滯自愈。經臨床驗證,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治療小兒痰熱咳嗽兼食積證有較好療效。
以上是對小兒積食的食療法有哪些的介紹,如果寶寶出現積食現象,家長也不要過于慌亂,只要采取正確的方法,積食問題就可以得到有效解決。小兒出現了積食的情況我們就要及時的進行治療了,如果嚴重的話,我們就要使用藥物進行治療了。
妙手皮膚科醫患交流群
妙手醫生App
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